“春食芽,夏食瓜,秋食籽,冬食根”,这句流传千年的养生谚语,道破了饮食与季节的深层关联。春季阳气升发,万物复苏,人体新陈代谢随之加快,此时的饮食养生需紧扣 “养阳、疏肝、健脾” 三大核心,通过合理搭配食材,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

春季饮食首重 “温养阳气”。中医认为,春季阳气初生,如同破土的嫩芽,需细心呵护,忌生冷寒凉损伤阳气。早餐可选择小米粥、南瓜粥等温补谷物,搭配焯水后的菠菜、荠菜等时令蔬菜,既能补充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,又能通过绿叶蔬菜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午餐宜加入温补的肉类,如鸡肉、牛肉,采用清炖、清蒸的烹饪方式,避免油炸、烧烤等重口味做法,减少脾胃负担。晚餐则需清淡易消化,可食用山药排骨汤、豆腐鲫鱼汤等,山药健脾益胃,鲫鱼滋阴润燥,二者搭配既能滋养身体,又不会因晚餐过量导致消化不良。
疏肝理气是春季饮食的另一关键。春季对应肝脏,肝气郁结易导致情绪波动、睡眠不佳等问题。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食材,如芹菜、茼蒿、陈皮等。芹菜炒香干是经典的疏肝菜品,芹菜富含膳食纤维,能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排出体内毒素;香干含有优质植物蛋白,补充营养的同时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。陈皮可用于泡水或煲汤,其性温,能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,搭配大米、百合熬煮成陈皮百合粥,既能疏肝解郁,又能润肺安神,适合春季食用。


春季饮食还需注意 “健脾祛湿”。春季雨水增多,湿气易侵入人体,导致脾胃功能减弱,出现食欲不振、身体困重等症状。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有薏米、红豆、茯苓、芡实等。薏米红豆粥是常见的祛湿食疗方,但需注意薏米性偏凉,炒制后再煮可减弱寒性,更适合春季食用。茯苓可与山药、莲子一同熬煮成茯苓山药莲子羹,口感软糯香甜,不仅能健脾祛湿,还能滋养身心,改善春季常见的疲劳乏力症状。
此外,春季饮食应遵循 “少酸多甘” 的原则。中医认为,酸味入肝,春季肝气本就旺盛,过多食用酸味食物会加重肝气,导致肝气过旺而伤脾;甘味入脾,适当增加甘味食物有助于健脾益胃,促进脾胃功能的协调。因此,春季应减少柠檬、山楂、醋等酸味食物的摄入,适当增加蜂蜜、红枣、桂圆、南瓜等甘味食物。例如,每天早上用温水冲泡一杯蜂蜜水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滋养脾胃、润肠通便;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红枣桂圆粥、南瓜蒸百合等菜品,既能满足味蕾需求,又能达到养生效果。


春季饮食养生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,而是需要根据个人体质、气候变化进行灵活调整。例如,体质偏热的人群可适当增加绿豆、苦瓜等清热食材的摄入;体质偏寒的人群则应减少寒凉食物的食用,多食用生姜、羊肉等温补食材。同时,春季饮食应注重食材的新鲜度,多选择当季、本地的食材,避免食用反季节、变质的食材,确保饮食的安全与健康。
总之,春季饮食养生应顺应时节变化,以 “养阳、疏肝、健脾” 为核心,遵循 “温养、清淡、均衡” 的原则,通过合理的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,调节身体机能,达到强身健体、预防疾病的目的。只有将饮食养生融入日常生活,才能更好地享受春季的生机与活力,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