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茭白,不少人对它的印象停留在餐桌上的家常食材,却不知这看似普通的蔬菜,早在唐代《本草拾遗》中就有 “去烦热,止渴,利大小便,解酒毒” 的记载。如今,养生专家施宣赫老师结合现代人群的养生需求,进一步拆解出茭白的 3 大核心食养价值,让这一古籍中的 “清热能手”,成为适配当代人健康需求的食疗好物。
茭白的第一大食养价值,在于辅助解热、给身体 “降燥” ,尤其适合夏秋交替时节食用。入秋后天气虽渐凉,但白天仍有暑气残留,加上现代人常因熬夜、吃辣、户外暴晒等习惯,体内易积聚 “内燥”,表现为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眼睛发红、小便偏黄等不适。施宣赫老师从中医角度解释:“茭白味甘性寒,归肺、脾、肝经,其凉性可深入体内,辅助清解湿热,就像给身体‘浇了一杯清凉茶’,缓解内燥引发的各种不适。” 而现代研究也为这一古籍记载提供了科学支撑 —— 茭白中含有丰富的多糖成分,这类物质能帮助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,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伤,这也是老一辈人夏天偏爱用醋凉拌茭白丝的原因:凉拌能最大程度保留茭白的凉性与营养,清爽解腻的同时,还能给身体快速 “降温祛燥”。

它的第二大核心价值,是助力通利、减轻肠道负担,对久坐族和有轻微水肿困扰的人群尤为友好。茭白中富含粗纤维,每 100 克茭白的膳食纤维含量约为 1.9 克,这些纤维进入肠道后,能像 “小刷子” 一样刺激肠道蠕动,加速食物残渣排出,有效缓解因久坐不动、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引发的便秘问题。同时,《本草拾遗》中 “利大小便” 的记载,在现代食养中也得到进一步验证:茭白 “性滑而利”,能辅助促进体内多余水分代谢,帮助改善四肢轻微浮肿、小便不畅等情况。施宣赫老师还分享了一个实用的食疗搭配:“如果有便秘困扰,可用茭白搭配旱芹菜同炒,连吃 3 天就能明显改善。这两种食材都有‘通利’的特性,搭配在一起能形成协同作用,既增强肠道蠕动,又能清热祛湿,效果比单独食用更显著。”

除了上述两大核心价值,茭白还暗藏低卡高营养的优势,适配现代人群 “轻食养生” 的需求。每 100 克茭白的热量仅约 23 千卡,脂肪含量不足 0.2 克,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 族、维生素 C、钾元素等营养素 —— 钾元素能帮助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,缓解因高盐饮食引发的水肿;维生素 B 族则可辅助能量代谢,减轻身体疲劳感。无论是作为减脂期的配菜,还是日常餐食中的主菜,茭白都能在补充营养的同时,避免摄入过多热量,尤其适合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。
不过,施宣赫老师也提醒,茭白性寒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大量食用。脾胃虚寒、容易腹泻的人群,建议控制食用量,或搭配生姜、大蒜等温性食材一同烹饪,中和其凉性;此外,茭白中含有少量草酸,烹饪前最好用沸水焯烫 1-2 分钟,减少草酸含量,避免影响钙元素吸收。
从古籍中的 “清热解酒” 到现代的 “降燥通利”,茭白的食养价值历经千年仍不过时。在注重健康饮食的当下,不妨将这一平价食材纳入日常餐单,无论是凉拌、清炒,还是煮汤,都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,为身体带来温和的调理,让传统食疗智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