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” 这个名字听起来确实令人心生畏惧,但剥开专业术语的 “外壳”,它的本质其实很容易理解:原本该乖乖待在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,因为某种原因 “跑” 到了直肠附近,并在那里扎根、生长。这种看似 “错位” 的生理异常,虽不会直接危及生命,却会给女性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,若能尽早认清它的 “真面目”,就能避免因误解而延误治疗。
要理解这个病症,首先得回顾子宫内膜的 “正常工作模式”。正常情况下,子宫内膜附着在子宫内壁,会随着女性体内雌激素、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而生长、脱落 —— 脱落的内膜组织混合血液形成月经,通过阴道排出体外,这就是女性每月一次的生理周期。但当子宫内膜组织脱离 “正常轨道”,通过输卵管反流至盆腔,或随血液、淋巴液扩散到其他部位时,就会引发 “子宫内膜异位症”。而当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恰好附着在直肠壁、直肠与子宫之间的间隙,或是直肠周围的盆腔腹膜上时,就形成了 “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”。

虽然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 “异位” 的具体原因,但已发现多个高风险因素。其中,“经血逆流” 是最被认可的诱因之一:经期时,若经血未能顺畅排出,反而通过输卵管反流至盆腔,携带的子宫内膜细胞就可能在盆腔内的器官表面 “安家”;此外,遗传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,若母亲或姐妹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,本人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女性高出 3-7 倍;长期压力大、免疫力低下导致身体无法及时清除异位的内膜细胞,或是长期服用含高雌激素的药物,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。
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,会随着月经周期呈现 “周期性变化”,这也是它最典型的特点。在月经来潮前或经期,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会像子宫内的内膜一样,受激素影响而充血、肿胀、甚至少量出血,进而刺激直肠及周围组织,引发一系列不适。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经期下腹部坠胀疼痛,同时伴随排便时的疼痛感、坠胀感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、便秘交替,或是大便中带少量血丝(并非肠道出血,而是异位内膜出血刺激所致);非经期时,症状可能会减轻,但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,会因异位组织形成的结节或囊肿压迫直肠,出现长期的排便不畅、肛门坠胀,甚至影响排尿功能。

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生理健康,还可能带来心理压力 —— 不少患者因经期反复出现的疼痛、排便异常,逐渐对月经产生恐惧,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交与工作。更需要注意的是,若异位的内膜组织长期在直肠附近生长,可能会与直肠壁、子宫等器官发生粘连,严重时会导致肠道狭窄,影响粪便通过,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引发肠道梗阻,因此绝不能因 “症状不致命” 而忽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