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女性群体的日常聊天中,“贫血” 似乎是个高频话题 ——“最近总头晕,估计又贫血了”“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,肯定是贫血没跑了”。正因如此,不少女性将贫血视为 “家常便饭”,觉得无非是偶尔头晕乏力,算不上严重问题,无需特意重视。可事实恰恰相反,长期忽视贫血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,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健康隐患,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女性,因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差异,贫血风险各有不同,更需针对性应对。
要重视贫血,首先得认清它的常见诱因,从源头规避风险。月经失血过多是成年女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。正常情况下,女性每次月经量约 20-60 毫升,若因内分泌失调、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问题,导致月经量长期超过 80 毫升,或经期延长至 7 天以上,大量的血液流失会使体内铁元素储备不足,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—— 这也是女性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。其次,铁摄入不足也不容忽视。现代女性中,不少人因追求减肥、偏爱素食,或饮食结构单一,导致红肉、动物肝脏、动物血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过少;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,难以满足身体需求,长期下来便会造成铁元素缺乏。

妊娠与哺乳期则是女性贫血的 “高危阶段”。怀孕期间,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从母体获取大量铁元素,若孕妇本身铁储备不足,又未及时补充,极易出现贫血;哺乳期女性每天需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铁元素,自身铁消耗大幅增加,若补充不及时,也会增加贫血风险。此外,消化吸收障碍也会间接导致贫血,如患有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,会影响肠道对铁、维生素 B12、叶酸等造血营养素的吸收;而慢性疾病(如慢性肾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)或遗传因素(如地中海贫血),虽不是女性贫血的主流原因,却可能引发更复杂的贫血类型,需专业医疗干预。
不同年龄段的女性,贫血风险特点不同,应对方式也需 “量身定制”。青春期女性刚进入生理期,若月经量不稳定或存在痛经、经期延长等问题,加上学习压力大、饮食不规律,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。这类女性应优先调整饮食,每周保证吃 1-2 次动物肝脏(如猪肝、鸡肝,每次 50-100 克),每天摄入适量红肉(如牛肉、猪肉,约 50-75 克),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(如橙子、猕猴桃、青椒),促进铁元素吸收;若月经量长期异常,需及时就医检查,排除妇科疾病。

育龄期女性面临备孕、妊娠、哺乳等多重生理阶段,贫血预防需更主动。备孕前可通过体检了解自身铁储备情况,提前 3 个月开始补充铁剂;孕期需遵医嘱定期检测血常规,根据贫血程度调整铁剂用量,同时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;哺乳期除了饮食补充,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铁补充剂,避免因乳汁消耗导致自身贫血。
中老年女性虽已度过生理期,但随着年龄增长,消化功能减弱,对铁、维生素 B12 的吸收能力下降,且可能因慢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或药物影响,增加贫血风险。这类女性应注重饮食的易消化性,将肉类炖烂、蔬菜煮软,同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,若出现持续头晕、乏力、面色苍白等症状,需及时排查贫血及潜在病因,避免延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