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 HPV 疫苗接种的普及,越来越多女性开始重视宫颈癌预防,但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也随之出现:“打了 HPV 疫苗,是不是就不用做宫颈癌筛查了?”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即便完成了 HPV 疫苗接种,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依然必不可少,疫苗接种与定期筛查相结合,才是预防宫颈癌的 “双保险”,二者缺一不可。
首先要明确的是,没有任何一种 HPV 疫苗能覆盖所有高危型 HPV 病毒。目前市面上的 HPV 疫苗主要分为二价、四价和九价,其中覆盖范围最广的九价疫苗,也仅能预防 9 种高危型 HPV 病毒(如 HPV16、18、31、33、45、52、58 型等)和 2 种低危型 HPV 病毒。而医学研究已发现,能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 HPV 病毒超过 15 种,疫苗无法覆盖所有致病亚型。这意味着,即便接种了疫苗,仍有感染未被覆盖的高危型 HPV 病毒的可能,若因此放弃筛查,一旦发生感染,很可能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。

其次,HPV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 “预防感染”,而非 “清除已有的感染或病变”。如果在接种疫苗前,身体已经感染了某种高危型 HPV 病毒,或者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宫颈上皮内病变,疫苗无法对这些已存在的感染或病变产生治疗效果。而定期宫颈癌筛查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—— 通过专业检测,及时发现疫苗接种前已存在的感染或病变,避免其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。此外,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也可能随时间推移而下降,虽然目前研究显示疫苗保护效力可持续多年,但定期筛查能作为 “补充防线”,应对可能出现的抗体保护不足的情况。
当前主流的宫颈癌筛查方式主要包括HPV 检测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(TCT) ,二者各有优势,临床中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筛查准确性。HPV 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宫颈是否感染高危型 HPV 病毒,能直接找到宫颈癌的 “致病源头”;TCT 检查则通过采集宫颈细胞,观察细胞形态是否存在异常,判断是否有癌前病变或癌细胞。对于已接种 HPV 疫苗的人群,医生通常会根据年龄、疫苗类型、既往筛查结果等因素,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 —— 例如 25-30 岁人群可每 3 年进行一次 TCT 检查,30 岁以上人群可每 5 年进行一次 HPV 检测联合 TCT 检查,或每 3 年单独进行一次 TCT 检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女性认为 “接种了九价疫苗,防护效果最好,就不用频繁筛查了”,这种想法同样存在风险。九价疫苗虽覆盖范围最广,但并非 100% 预防所有接种范围内的 HPV 亚型感染,且个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存在差异,部分人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。此外,宫颈癌的发生除了与 HPV 感染相关,还可能与其他因素(如吸烟、免疫力低下、长期服用避孕药等)有关,定期筛查能综合评估宫颈健康状况,及时发现非 HPV 相关的异常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