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尿酸偏高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痛风发作时的剧烈疼痛,却忽略了日常饮食中那些悄悄升高尿酸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事实上,尿酸的生成与嘌呤代谢密切相关,人体嘌呤主要有两个来源:一是自身细胞合成的内源性嘌呤,二是从食物中摄入的外源性嘌呤。当外源性嘌呤摄入过量时,肝脏代谢负担加重,尿酸生成量随之激增,长期如此便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,甚至诱发痛风、肾脏损伤等健康问题。

根据《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(2024 年版)》,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是导致尿酸异常的重要诱因,尤其是以下 4 种常见食物,若不控制食用量,很可能让尿酸 “失控”。
第一种:甲壳类海鲜
在海鲜爱好者的餐桌上,虾、蟹、贻贝(俗称青口)等甲壳类海鲜堪称 “常客”,但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高嘌呤食物。数据显示,多数带壳海鲜的嘌呤含量都超过 150mg/100g,远超 “高嘌呤食物”(嘌呤含量>150mg/100g)的标准。其中贻贝的嘌呤含量更是惊人,最高可达 414mg/100g,相当于吃 100 克贻贝,就摄入了近一半每日嘌呤推荐摄入量(健康成人每日嘌呤摄入建议不超过 300mg)。对于尿酸偏高的人群来说,过量食用这类海鲜,极易引发尿酸水平短期内剧烈波动,增加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。
第二种:动物内脏
动物内脏因其独特的口感,成为不少人眼中的 “美味佳肴”,比如卤鸭肝、爆炒鹅肝、猪肝粥等,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 “嘌呤炸弹”。以常见的动物内脏为例,鸭肝嘌呤含量约 302mg/100g,鹅肝约 377mg/100g,鸡肝约 317mg/100g,猪肝更是高达 408mg/100g,均属于极高嘌呤食物。这些内脏器官是动物体内代谢废物的 “处理站”,不仅嘌呤含量高,还可能积累重金属和毒素,即便健康人群也需控制食用频率,尿酸异常者更应尽量避免。
第三种:浓肉汤
“喝汤补身体” 是很多人的饮食观念,尤其是广东人钟爱的老火靓汤、北方人常喝的骨头汤,往往会炖煮数小时,认为这样才能把营养炖进汤里。但实际上,长时间炖煮会让肉中的嘌呤大量溶解到汤中,导致肉汤成为 “隐形嘌呤库”。有研究表明,炖煮 1 小时的骨头汤,嘌呤含量约为 50mg/100g,而炖煮 3 小时后,嘌呤含量会飙升至 150mg/100g 以上,与高嘌呤海鲜的含量不相上下。更易被忽视的是,很多人习惯只喝汤不吃肉,却不知汤中嘌呤含量远高于肉本身,长期喝浓肉汤,无异于 “被动摄入” 大量嘌呤。
第四种:豌豆苗
提到高嘌呤食物,多数人会想到肉类和海鲜,却很少关注蔬菜,而豌豆苗就是蔬菜中的 “特殊存在”。虽然豆芽、豆苗口感清爽,常被当作健康蔬菜食用,但豌豆苗的嘌呤含量却高达 500mg/100g,远超其他蔬菜。不过大家无需过度恐慌,因为豌豆苗的嘌呤主要集中在根部,食用前只需将白色根部彻底切除,就能大幅降低嘌呤摄入。相比之下,黄豆芽、绿豆芽的嘌呤含量较低(约 15-20mg/100g),尿酸偏高者可优先选择这类芽菜。
控制尿酸并非要完全 “忌口”,而是要科学调整饮食结构。除了减少上述高嘌呤食物的摄入,还应注意多喝水(每日饮水量建议 1500-2000ml),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;同时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,因为熬夜会影响肝脏代谢功能,进一步加重尿酸异常。此外,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、控制体重、戒烟限酒,也能帮助维持尿酸稳定。

总之,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和控制离不开 “饮食 + 生活方式” 的双重管理。了解哪些食物会悄悄升高尿酸,提前做好防范,才能更好地守护关节和肾脏健康,远离尿酸异常带来的困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