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不少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,总觉得耳道里有异物就浑身不自在,甚至会频繁用棉签、耳挖勺等工具清洁耳道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种看似注重卫生的行为,其实可能正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耳朵 ——长期过度清洁耳屎,反而会打破耳道的自然防御平衡。

耳屎的学名叫 “耵聍”,并非毫无用处的 “污垢”,而是外耳道分泌的 “保护卫士”。它由外耳道表皮细胞、皮脂腺分泌的蜡状物质以及少量汗液混合而成,看似不起眼,却能为耳道筑起多层防护屏障:一方面,它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、微生物等有害物质,阻止这些 “入侵者” 深入耳道损伤鼓膜;另一方面,其含有的抗菌成分能抑制细菌、真菌滋生,同时保持耳道适度湿润,避免因干燥引发瘙痒、脱皮,维持耳道内的酸碱平衡,防止耳道沦为细菌繁殖的 “温床”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的耳朵自带 “自洁系统”,根本无需频繁人工干预。在日常说话、咀嚼食物、走路甚至睡觉时翻身的过程中,下颌关节的运动都会带动外耳道轻微震动,促使耳道内的耵聍缓慢向耳道口移动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耵聍会自然脱落,或在洗脸、洗头时随水流轻轻排出,整个过程无需刻意操作,却能让耳道始终保持健康状态。
相反,频繁掏耳朵不仅多余,还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。首先,用棉签、耳挖勺等工具掏耳朵时,很容易将原本靠近耳道口的耵聍推向耳道深处,导致耵聍在耳道内堆积、凝结,形成坚硬的 “耵聍栓塞”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可能会引发耳鸣、耳闷、听力下降等问题,严重时还会压迫耳道皮肤,引发疼痛。其次,耳道皮肤非常娇嫩,厚度仅与蝉翼相近,掏耳朵时稍不注意就会划伤皮肤,形成细小伤口。这些伤口若受到细菌感染,可能引发外耳道炎,出现红肿、流脓等症状;若感染进一步扩散,还可能诱发中耳炎,而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,炎症向上蔓延甚至可能引发化脓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。此外,很多人忽视了掏耳工具的清洁消毒,工具上残留的细菌、真菌会随着掏耳动作进入耳道,成为感染的 “源头”。
看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疑惑:既然不能掏耳朵,那耳道内的耳屎会不会越积越多,最终堵塞耳朵呢?其实无需担心。正如前文所说,健康人的耳道具备强大的自洁能力,绝大多数情况下,耵聍都会通过自然方式排出体外,不会出现堵塞问题。只有少数特殊情况,比如耳道狭窄、耵聍分泌异常旺盛,或长期不注意耳朵保护导致耵聍长期堆积,才可能形成耵聍栓塞。一旦出现耳闷、听力突然下降、耳道疼痛等疑似耵聍栓塞的症状,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,由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工具安全取出耵聍。切记不要自行用棉签、耳挖勺或网上购买的 “掏耳神器” 处理,否则很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,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。

总而言之,耳屎并非需要频繁清理的 “垃圾”,而是耳朵自我保护的 “天然屏障”。放弃频繁掏耳朵的习惯,尊重耳朵的自然自洁规律,才是对耳朵最科学、最温柔的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