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众多癌症类型中,肛门癌因发病部位特殊,常被人们刻意回避,成为 “难以启齿” 的健康隐患。然而,这种看似少见的疾病,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显现威胁,了解其真相已成为守护健康的必要一课。

从临床数据来看,肛门癌确实属于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,仅占结直肠肿瘤总数的不足 2%,这也导致许多人对其缺乏足够警惕。该病在中老年人中更为高发,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——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。其病灶主要起源于肛管或集中在肛管部位,早期症状具有一定迷惑性,容易与痔疮、肛裂等常见肛肠疾病混淆,这也是不少患者延误诊治的重要原因。
肛门癌的典型症状以便血和疼痛为主,初期可能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排便时疼痛,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肛肠疾病。但随着病情发展,肿瘤可能侵犯前列腺、直肠、尿道及周围软组织,导致排便困难、尿频尿急、会阴部肿块等症状,后期还可能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,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。临床数据显示,若未能及时发现,肛门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会大幅下降,因此早期识别症状至关重要。
近年来,肛门癌发病率的变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随着网络环境发展和性观念开放,性行为多样化人群的肛门癌发病风险明显上升,而HPV 感染是背后的关键推手。医学研究表明,约 86%~97% 的肛门癌发生可归因于 HPV 感染,其中 HPV16 型和 18 型与肛门癌的关联最为密切。HPV 病毒感染肛门黏膜后,会引发肛门上皮内瘤变,这种癌前病变会逐渐从低级别异型增生发展为高级别异型增生,若未得到干预,最终可能进展为侵袭性肛门癌,整个发展过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,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时间窗口。
除 HPV 感染外,多种因素会增加肛门癌的发病风险。长期吸烟、酗酒的人群需特别警惕 —— 烟草中的尼古丁、焦油等有害物质,以及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,会干扰细胞正常基因表达,破坏细胞生长规律,增加细胞癌变概率;长期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,如艾滋病患者、接受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,由于免疫系统无法有效监控和清除异常细胞,也更容易发生肛门癌。此外,有肛门周围慢性炎症、肛瘘、肛周脓肿等疾病病史的人,肛门黏膜长期受刺激,同样会提高癌变风险。
面对肛门癌的威胁,预防和早期筛查是关键。接种 HPV 疫苗可有效降低 HPV 感染风险,减少肛门癌前病变和肛门癌的发生概率;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戒烟限酒、避免不洁性行为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,能进一步降低发病风险。对于中老年人、HPV 感染人群、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群体,定期进行肛门指检、肛门镜检查等筛查项目,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,为及时治疗争取机会。

肛门癌虽因发病部位特殊让人难以启齿,但它并非不可预防、不可治疗。正视这一疾病,了解其风险因素和早期症状,做好预防与筛查,才能真正守护好自身健康,避免 “难以启齿” 成为延误健康的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