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筷子中,木筷和竹筷因天然材质和亲民价格成为多数家庭的首选,但长期使用却可能暗藏风险 —— 这些看似无害的餐具,若清洁保养不当,竟可能与肝癌扯上关系。

木筷与竹筷的天然纤维结构,使其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细微划痕和咬痕。这些痕迹如同隐藏的 “污垢仓库”,即便每次用餐后冲洗,也难以彻底清除残留在缝隙中的食物残渣。尤其在南方梅雨季或北方供暖期的潮湿环境中,湿润的筷子更是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。不少人习惯将刚洗净的湿筷子直接塞进密闭筷笼,这种做法会让水分无法蒸发,加速霉菌繁殖,筷子表面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黑斑,即便用钢丝球擦拭也难以根除。
这些霉菌中最危险的当属黄曲霉,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,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。研究表明,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积累,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、变性,最终诱发肝癌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,即便经过 100℃高温消毒也无法完全破坏其结构,一旦通过筷子进入食物,便会悄无声息地威胁健康。
要阻断这种健康风险,首先要掌握筷子的更换周期。无论何种材质的筷子,使用超过 3 个月后,表面的保护层会逐渐磨损,缝隙中藏匿的细菌和霉菌难以彻底清除,因此建议每 3 个月更换一次筷子。选购时可优先选择表面光滑的合金筷或陶瓷筷,这类材质不易产生划痕,能减少细菌滋生;若偏爱木筷或竹筷,应选择无漆无蜡的产品,避免有害物质渗出。
日常清洗筷子的方法也大有讲究。很多人简单冲淋后便放回筷笼,这种做法无法清除缝隙中的油脂和食物残渣。正确的做法是:先用洗洁精浸泡筷子 5 分钟,让清洁剂充分渗透缝隙,再用流水冲洗,同时用洗碗布逐根擦拭;每周可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 10 分钟,利用高温杀灭大部分细菌;有条件的家庭可将筷子放入消毒柜,通过紫外线和高温双重消毒。清洗后需将筷子竖立在镂空筷笼中,让水分自然沥干,筷笼应放置在通风干燥处,避免靠近水槽或灶台,防止潮湿环境再次滋生霉菌。

筷子虽小,却是饮食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养成定期更换、科学清洗的习惯,才能让这双陪伴我们三餐的餐具,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者而非疾病的诱因。毕竟,预防肝癌的密码,或许就藏在这些日常饮食的细节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