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伴随中国人饮食文化数千年的餐具,在现代医学视角下,竟与胃癌等严重疾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关联。当我们用筷子夹起热腾腾的饭菜时,很少有人会意识到,这双看似干净的筷子上,可能隐藏着威胁健康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

揭开这层关联的关键,是一种名为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菌。作为唯一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长期存活的微生物,它的破坏力不容小觑。医学研究早已证实,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,人体患胃癌的风险会增加 4 倍以上,同时还可能引发胃溃疡、慢性胃炎等一系列消化道疾病。
那么,这种危险的细菌如何通过筷子传播呢?答案就藏在中国人的用餐习惯里。很多家庭聚餐时,长辈为晚辈夹菜、朋友间互相让菜的场景十分常见,这种看似体现关怀的举动,却可能成为病菌传播的 “捷径”。一旦餐桌上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,其使用过的筷子接触菜品后,就可能将病菌留在食物中,进而导致其他用餐者感染。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 50% 左右,家庭内的交叉感染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除了幽门螺旋杆菌,筷子上滋生的霉菌同样不容忽视。上海消保委曾对 200 户家庭的常用筷子进行检测,结果令人震惊:使用时间超过 6 个月的筷子,其霉菌数量比使用 3 个月的筷子高出 30% 以上。这些霉菌不仅会产生难闻的异味,更可能释放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质,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。
筷子材质和使用时长对细菌滋生也有重要影响。辽宁省人民医院微生物室的调查发现,使用时长超过 2 年的木质筷子,其表面菌落数达到 16.3 个 /cm²,远超安全用具表面的细菌群落标准。木质筷子由于存在细小纹理和缝隙,更容易残留食物残渣,在潮湿环境下成为细菌滋生的 “温床”;相比之下,不锈钢、陶瓷等材质的筷子表面更为光滑,细菌残留量相对较少。
要降低筷子带来的健康风险,改变用餐习惯是首要任务。专家强烈建议,家庭用餐时应推广使用公筷公勺,将个人餐具与公共取菜工具分开,从源头上切断病菌通过食物传播的路径。这一举措看似简单,却能有效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的家庭传播概率。
做好筷子的清洁和消毒同样关键。饭后应及时清洗筷子,最好用流动的清水仔细冲洗,并用干净的抹布擦干,避免水分残留导致细菌滋生。定期高温消毒更是必不可少,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 10-15 分钟,或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,能有效杀灭大部分幽门螺旋杆菌和霉菌。
此外,还需定期更换筷子。一般来说,木质筷子的使用寿命建议不超过 6 个月,塑料筷子不超过 1 年,即使外观没有明显损坏,也应按时更换。购买筷子时,尽量选择表面光滑、无异味的产品,避免购买颜色过于鲜艳或有刺鼻气味的筷子,以防劣质材料释放有害物质。

小小的筷子,承载着饮食文化,也关系着家人健康。养成科学使用和保养筷子的习惯,推广公筷公勺的用餐方式,不仅是对自己负责,更是对家人健康的守护。让我们从改变一双筷子的使用习惯开始,为家庭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