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,为什么如此巨大?
同样3岁的孩子,有的小嘴吧啦吧啦讲故事,有的喊“妈妈”都不利索?
其实决定孩子智力高低的因素,除了先天基因外,后天环境影响更大。
哈佛大学做了一项研究,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4次大脑发育高峰期,抓住其中一次,就能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孩子四次大脑发育“高峰期”,分别是什么时候?家长该怎么做呢?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!
1、半岁前的感官构成期
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中,半岁前的奶娃子,就是“吃了睡,睡了吃”的喂养循环,所以照顾这个阶段的孩子,只要别饿着、别生病就足够了。
真实脑发育的节奏是,半岁前的“小懵懂”,大脑神经突触连接处于“爆发式形成期”,每秒有700-1000个神经突触连接,抓住这个阶段,给孩子大脑输入东西,打下的认知基础越牢固。
咱们可以在娃6个月前,利用不同的工具辅助,帮他们做好各通路的感官激活。
比如,挑选不同材质的工具,如毛绒的、棉布的、颗粒凸起等抚触球,来按摩宝贝的小手小脚,激活宝贝的触觉神经。
还可以用黑白条纹卡、彩色几何图案卡,来陪宝贝玩视觉追踪的游戏。等宝贝大一些,咱们还可以把高对比的图案给安排上,从小训练宝贝的观察力。
2、1-3岁的语言黄金期
孩子开口说话到语言组织,通常在1-3岁阶段完成,很多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利索,就是错失了黄金期的加强锻炼的结果。
因为孩子在开口说话之前,大脑有一个重要的建设过程,就好比修房子一样,需要花时间去搭建坚实的地基,才能建造高楼大厦。
然而,很多家长没捋清这个底层逻辑,认为孩子不会说,是因为年纪小,年龄到了,自然就会说了。
甚至,有的家长直接摆烂,只要娃不吵不闹,自己就偷着捡个闲,埋头苦干刷手机。
殊不知呀,孩子语言表达的差异,跟3岁前词汇输入量有很大关系。一旦在这个阶段掉队,对孩子语言表达、理解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都会产生较大影响。
当然少了语言的刺激,孩子的大脑发育也可能落后哦。
那咱们这个阶段要如何打地基呢?
不可否认的是,语言“地基”的建立,日常词汇输入就是砖瓦。
家长可以把孩子当一个聊天搭子,不用较真孩子是否听得懂,吃喝玩乐等各种生活琐事,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跟孩子聊聊。
一如:“今天中午我们吃了西红柿炒鸡蛋。”
“今天出太阳了,宝宝想出去玩吗?”
一开始,我们或许只能得到咿咿呀呀的回应,但语言输入不是朝夕之争,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。
在日常生活中,跟孩子多聊、多说,让他们积累素材,才能迎来语言的大爆发期。
3、3-6岁认知跃升期
都说3岁是一道成长的分水岭,3岁以后的孩子,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具象化过渡到抽象化,他们能理解数字5,可以代表五个苹果,也可以代表五个玩具。
他们开始明白,+符号的含义,代表增加了、变多了。
他们甚至能捋清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的简单逻辑关系了。
这个阶段的幼儿大脑,就好像突然升级系统的电脑一样,能更流利地处理更复杂的任务了。